学习二十大 | 浙师大二级学院院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上的交流发言-ag人生就是博

学习二十大 | 浙师大二级学院院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上的交流发言
日期: 2022-11-17 作者: 供稿单位: 融媒体中心

为进一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宣传更广、研究更深、贯彻更好,11月14日至16日,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11月14日,金华市委书记朱重烈来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也正式开班。11月15日安排了个人自学。11月16日,读书班成员谈学习感悟,聊发展路径,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办学使命和任务、师范院校如何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如何推进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引育高地建设、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如何优化内部治理体系和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如何发扬斗争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浙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陈宇峰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会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时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要素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任务面临一定困难。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离不开贯彻新发展理念。而绿色理念就是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路径。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美丽经济、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这三条路径可以有效加快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紧紧依靠人才和科技为主的可持续性发展。科技创新可以有效驱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推进企业朝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方向跃升,促使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显著下降,既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大大减少了资源利用,有效协调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二是培育美丽经济,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一方面,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提高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加大绿色发展的宣传力度,鼓励并引导居民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型服务业等美丽产业,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渠道,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的生态产品。三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实体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存在巨大资金缺口,而绿色金融在弥补资金缺口上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金融满足了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的需求,具备传统金融资本功能之外的绿色可持续属性。引导绿色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实现良性正向循环,可以有效地引导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向节能减排型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浙江省绿色金融得到大力发展,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专项绿色融资开辟等方面大胆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浙师大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增进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为浙江量身定做的“八八战略”,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通过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进一步激发浙江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能力,推动浙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让我们不断明确当下的历史方位。只有不忘本来,把握由来,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浙江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经济发达且长期得风气之先。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经济等各个角度观察研究浙江历史文化,可以凝练出宋韵文化、浙江学术思想、浙东唐诗之路等多个在全国有广泛影响、极具标识性的学术研究品牌,从而多角度揭示、提炼浙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征,展示浙江在中华文明体系创造中的独特地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浙师大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主张文史并进,打造面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史哲艺学科群;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强化人文学科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推进学科、学术、教材、话语“四大体系”建设,打造具有浙师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努力聚焦“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强化学科交叉,坚持特色发展,通过重点建设儿童文学、方言学、江南文学与文化、地方文献整理等主要学术方向,彰显浙江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倾情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



浙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当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时代使命,发挥学科优势,守正创新,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加强现实观照,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学理支撑、实践支持、人才保障。


要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发挥多语种人才优势,进一步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根脉文化、中国当代发展等中国好故事、好声音,推动其国际传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另一方面要发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优势,深入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了解其得失,为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借鉴。要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增强学生全球胜任力与中国文化自信。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大国担当责任,中国年轻人将越来越多地与世界深度对接。外语专业教育涉及对世界不同文化中不同价值观的了解,外语人才培养要更为重视价值引领,坚定中国立场。同时要通过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与二三课堂创新等培养全过程,既加强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与国际胜任力,又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根脉、发展故事等的深刻理解,使其善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保障高质量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需要,做好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引育学科带头人,带动青年教师发展,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教育教学能力。也要加快提升全体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根脉文化、当代发展文化的了解、理解,在教学、研究、管理中自觉有效融入相关内容。



浙师大工学院院长鄂世举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意义深远。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这三者正是高等院校的核心价值。浙师大工学院正在扎实推进学院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学院发展定位,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服务区域就是服务国家战略。如何系统性推进学院整体发展,我们认为,坚持三个融合,加强平台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产教融合:即从产业创新发展中提取需求,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科研方向。例如,针对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我们首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确定了两个发展方向: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而在实验室的具体规划和建设中进行了适当超前布局,如智能制造,构建了包括数字化设计、虚拟仿真、快速成型、数字化车间等整个智能制造系统,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陆续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中心、外国专家工作站、智能制造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等,均是基于“产教融合”的思路。特别是金华市智能制造研究院,正成为校、地、产业的桥梁,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二是科教融合:即基于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与人才培养、人才引育融合起来。近年来,学院连续获得浙江省重点重大项目,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这些项目的主题,都是从产业中提取出来的共性关键问题,项目的开展都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学院的本科生大二就分配毕业导师,进入科研实验室,人才培养成效开始显现。人才引育不断进行结构性调整,比如基于学校出台的社会服务型博士考核办法,进行人才的特色化培育布局。三是创教融合: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思维和基本能力,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优秀企业家。通过创教融合给学生提供具体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学院的新工科试验班以项目制教学为主线,结合创客教育,推进建立校内外贯通的人才培养的平台和生态。如,我们依托金华市智能制造研究院,建立了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引入企业家作为指导教师,邀请投资人作为创客项目评审的专家等,模拟真实企业运营。



浙师大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院长王辉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筑造人类美好家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美美与共的非凡气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化交流是基础支撑和联系纽带。语言文化交流可以增强国际理解,增进国际共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实践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各国国情不一,文化形态多样,价值观念各异。当前在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语言文化交流对于消除文化隔阂、推进文明互鉴、改变认知偏误、增强国际理解、促进民心相通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文化交流中,我们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要着力打造影视、动漫、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形式的当代文化艺术精品,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高铁、航天、新能源等科技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人文中国、科技中国和当代中国。要采取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态度,采用国外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升语言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让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直抵人心。要秉持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共融共存、求同存异、相得益彰的文化包容发展理念,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融合力。要加强生活方式、生活艺术、生活日常等生活文化的交流,让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容得下,留得住。要善于通过新媒体、意见领袖、文化名人、国际友人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国文化形象更鲜活、更有趣、更生动。要通过国际中文教育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巧妙融入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中,让语言文化融通成为助推中外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持久稳定的力量。



浙师大后勤保障部部长王利民表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后勤保障部党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把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自觉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构建一流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结合起来,找准路径、抓好落实,坚决办好让学校放心、让师生满意的后勤。


一是牢记服务师生初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们要坚持以人民情怀践行“为师生服务”的初心,紧贴学校“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紧贴教学科研需要,紧贴师生需要,深入开展“服务学院、服务一线、服务师生”活动,要聚焦师生对后勤服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与单一和粗放式供给之间的基本矛盾,做到学校有所需,后勤有所为;师生有所呼,后勤有所应。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更好地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校园生活的需要。要努力践行“马上到 、马上做 、马上改”的工作作风,积极回应师生关切。二是强化服务育人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后勤工作要回归大学“育人之本”,努力培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一致的后勤服务,努力构建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后勤育人平台。后勤服务劳作更好地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和学生劳动教育,利用后勤的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彰显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作用。要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后勤服务生态,让校园每一处风景都能成为学生美好心灵健康成长的寄托,让校园每一处功能载体都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后勤每一次创新都能为学生带来启发教育。三是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为我们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加速后勤从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提升,从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型,使后勤服务结构更加优化,业态更加丰富,产品更加创新,品质更加精良,运行更加高效,保障更加有力。要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标准,改进服务作风,创新服务举措,探索提升服务品质的长效机制。推进各校区各业务板块后勤服务的协调、均衡发展,实施好“民生工程”、多为师生办实事,不断提升师生的获得感。



编辑:清泉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