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志山教授在省社科联“之江策”理论平台撰文谈​《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ag人生就是博

学习二十大 | 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志山教授在省社科联“之江策”理论平台撰文谈​《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
日期: 2022-10-20 作者: 供稿单位: “之江策”公众号

10月18日,浙江省社科联“之江策”理论平台“聚焦二十大|专家读报告”栏目刊发了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志山教授的文章《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


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标识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坐标,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对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本质要求,不仅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与我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一、人的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时空特征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是一个带有一定时空境遇及其不同内涵特征的范畴。比如,在时间维度上,有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在空间维度上,有西方式的现代化和中国式的现代化,也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不同时空境遇下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文化积淀和政治主导力量等。

 

因此,“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就是说,“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共同特征”只有通过各个不同民族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性、个性化中才能获得其现实表现形式。

 

以此观之,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时空境遇和大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与先发国家相比,其时空条件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不可能继续沿循和复制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老路,即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牺牲生态环境、掠夺别国资源来实现的现代化老路。

 

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不仅如此,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物的现代化,而在于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在批判西方式现代化的基础上,指出了代替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宣言》的忠实传人,其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本身还不是最终目的,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增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和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人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一部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的现代化发展史,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它不仅是一个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整体推进的过程,而且其根本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按照认知层次来划分,现代化可以体现为物质技术的现代化、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和人的发展的现代化。前两者是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后者是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它们不仅彼此同构、相互促进,而且物的现代化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物的现代化最终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因此,人的现代化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主体,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它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人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主体。“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人本身是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中心。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本身的天赋、创造性和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社会财富,是财富中最本质的东西。因为一切物质财富和产品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人本身的财富的物化形式而已。马克思还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的耗费,而是组成社会的个人能力素质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人的现代化》一书作者英格尔斯在该书中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不仅如此,后发国家要在现代化过程中避免陷入被动和依附性发展,就必须走自主内源性的发展道路,进而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历史与文化存在的人及其现代化程度,便是一个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本土化”发展模式的主体依托和力量源泉。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如果说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工业革命与市场经济的联姻,是以资本逻辑为世俗社会把舵定向的,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党的性质宗旨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决定了其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立场和道义性特质。

 

诚然,中国式的现代化也需要利用“资本的文明面”,也会受到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和制度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要规范和引导资本原则和市场力量的健康发展,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性超越。

 

三、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的价值高地

 

在我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书记袁家军提出了到2027年打造“八个高地”的具体目标,这是对我省“两个先行”奋斗目标的具体展开。其中“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生动体现了 “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浙江使命与担当。这就要求我们:

 

其一,必须将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作为推动和实现“两个先行”的主体动力和根本目的。浙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关键在人。“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的动力主体,又是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无论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需要依靠人的现代化来加以推动,并通过人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来得到体现和检验。

 

其二,高水平推进人的现代化,打造促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旨在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是衡量和总结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尺度。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生产力)的尺度,也要坚持人(全面发展)的尺度。这一主体尺度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就是“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体现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体现在“如何为人发展”的问题上,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其三,必须以人民利益至上为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共建共享人人参与。它要求我们,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和最高原则。


 

编辑:赵菡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