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赴陈望道故居 重温“真理的味道”-ag人生就是博

学党史 |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赴陈望道故居 重温“真理的味道”
日期: 2021-04-01 作者: 供稿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这本不到3万字的小册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创造革命信仰的思想起点。陈望道故居作为见证《共产党宣言》完整中译本诞生的地方,是党史教育学习的重要一站。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党员赴义乌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开展“学党史 守初心 担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重温“真理的味道”,重走信仰之路。



投身革命即为家


陈望道故居位于分水塘村,在这个四面环山、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边,有一口不大的水塘,塘中的水从两边分流出去,东南一路留在义乌、西北一路流入浦江县境内,分水塘因此而名。陈望道的祖祖辈辈生存于斯,一边务农,一边经营染坊行业,慢慢积攒了一些家产。



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也得知,陈望道并非像大家想的那般是个文弱书生。“陈望道先生弹跳力惊人,他一口气能跳过两张八仙桌。”在白色恐怖时期,陈望道就是凭着这样强健的体魄逃脱追捕,在街头奔走并分发革命宣传单。在最艰险的时刻,陈望道连睡觉都会在胸前紧握拳头,时刻准备出击,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要放弃革命。


真理味道有点甜


故居参观结束后,讲解员带领全体党员来到“望道展示馆”。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大家慢慢走进那个年代,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望道先生的一生,深刻体会到了他为我党的诞生和建设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展示馆出来,党员们又去了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地方——柴房。1919年,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之邀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专心致志完成这个任务,1920年2月,陈望道特地回到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开始心无旁骛地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值春节,为避开各种嘈杂的声音,一盏油灯、一块旧门板、两条长凳,陈望道就这样在年久失修的柴房里夜以继日地译介宣言。对社会主义十分憧憬、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敬仰的陈望道以日文版为依据,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在当年4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


接力共话来时路


在宣言诵读馆,“双龙学者”杨焕鹏教授首先强调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就“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学习、研究‘党史’”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四种有效的学习和研究党史的方法,即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利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利用各种有形建筑和充分挖掘民间资源。紧接着,四位学生支部的党员代表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寻访百名党员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的阶段性成果,围绕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四个时期挑选其中的经典人物进行了宣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党支部张姝嘉为我们讲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楷模”陈立群学长放弃百万年薪、赴贵州黔东南台江县支教的故事,并在最后说道:“希望我们都能像立群学长一样做到‘选择教育,我今生无悔’,将个人的教师梦和国家的教育强国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听完杨教授和四位党员代表的分享后,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做到学史明理,以史为鉴,胸怀祖国,立足当下。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使党员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开展红色微宣讲、党史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编辑:赵菡婧



最新消息
点击排行
/
网站地图